经济日报喊话,加大合理住房消费支持力度

搜狐焦点潍坊站 2022-04-08 14:59:5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经济日报建议,应支持对房地产金融政策特别是住房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住房去库存周期长的城市,调整幅度和力度要加大,以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负担,提振住房消费意愿。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后,一系列围绕购房者合理需求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当然对购房者最为有效和有直接影响的则是对金融政策的调整。

房地产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力量,当然要重视起来,之所以重要就更要确保稳定,不能出问题,但不代表还要重回过去,这就需要拿捏好一个度。所以,2022年的政策定调是,对去年过紧政策的一种纠偏,目的就是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不断释放信号,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其中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当然也包括住房消费,而对住房消费的支持也达到空前的高度。

3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排名前列季度(总第96次)例会表示,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这已经不是排名前列次对合理住房需求提出希望了,从金融政策上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也进入了实质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至少有超过65个城市出台楼市松绑政策,政策松绑包含多方面,主要有放松限购、取消或放松限售、降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购房补贴、房企资金支持等。2022年一季度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高达157次,继续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当然较大的不同就是,今年的政策多数是宽松的利好政策。

4月7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加大合理住房消费支持力度》认为,下一步,应继续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各地在金融政策上做出的调整,经济日报也进行了解释,“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整,有相应的考量。一是为了更好地稳增长。二是为了更好地防问题发生。三是为了更好地促发展。”

这其中也再次肯定了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因为房地产关系大量上下游企业,在稳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宏观经济大盘稳定,调整金融政策,有助于稳预期、稳增长。其实,也是因为去年一些房企出现了问题,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引导,化解问题,从而确保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多种情况下,其实,现在的银行依然将住房贷款当成优质资产,这有惯性也有现实考虑,希望借此机会来激发居民购房意愿,保持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一段时间,央行数据显示,2月份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459亿元,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有数据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长期贷款大多以房贷为主,可见购房需求不足,更恰当地说是购房的信心不足。

所以,你会看到年后各地积极推动调控适度放松,但就目前效果来看,尚未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市场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加上客观因素持续影响,稳增长的任务显得更加重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金融是房地产市场的血脉。经济日报认为,此前,房地产高速发展,大量金融资源流向房地产,影响不太好,所以,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逐步降低房地产金融化,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

但是不能釜底抽薪,房地产金融政策调整应该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目前正在加以纠正,房地产市场融资和预期有所改善,但政策调整还有空间,仍应持续进行。

经济日报建议,应支持对房地产金融政策特别是住房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住房去库存周期长的城市,调整幅度和力度要加大,以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负担,提振住房消费意愿。

不过这里有个矛盾,就是各地市场分化,越是购房需求或欲望不足的城市,越需要放松,可是如何让购房者从“买涨不买跌”的漩涡中走出来才是关键。尽管是刚需是改善等合理购房者,但是他们也多遵循这样的逻辑,看到市场不景气也不敢买。

这就需要各地对合理住房需求支持的同时,还要稳定他们的心,稳定市场就是稳定购房者,对保交楼要做到位,以解决购房者的后顾之忧。其实,说白了,还是心理上的那道坎过不去。作为刚需和改善购房者,到今天,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跟大势,大势是什么?

不能炒房了,但自住或投资是可以的,但投资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只有选对城市选对区域和房企、房子才可能赚钱,所以今后的自住购房者城市不能选,更应该关注房企和房子。

放心,不要听信那些赶紧买不买就大涨的忽悠,也不要听信说千万别买的所谓善良劝导,有需要有资格有资金该不该买是你的事,但该如何挑选可以多问问。但不管如何,房地产走到今天,诸多问题上,专家们也都是站在各自立场,也希望多听听购房者的声音,他们是真的不需要住房了吗?是什么在阻碍他们买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