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安蓝】希望的乡村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品质大于等于商品房的蓝城保障房
2020年12月18日,人民网财经频道发了一篇文章《蓝城农居房:打造农村版的桃李春风》。
由蓝城代建的宿迁保障房,又一次得到中国主流媒体的肯定与赞赏。
这不是宋卫平团队排名前列个被市场赞许的安置房项目。
自2005年以来,蓝城人在宋卫平先生的带领下,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保障房超过4300多㎡,其中南京岱山保障房项目开创了江苏省保障房项目获得“广厦奖”桂冠的先河;杭州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被当地百姓誉为“中国最美安置房”;青岛红岛项目荣获《青岛红岛经济区(高新区)2017年度棚户区改造工程优秀建设单位》……
◎南京岱山保障房项目
◎杭州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
◎青岛红岛项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保障房品质要求必须大于等于商品房”的严苛准则下,造价不足2000元的宿迁安置房才可能出现惊艳的人字硬山屋顶、白墙黑瓦、经典的仿宋建筑造型。
宋卫平对蓝城打造的保障房品质也一直充满信心:“我们做的保障房,在国内很多城市,可以跟他们较好的商品房比。我敢保证,只要农民住过我们的保障房,让他们自己选,99%会选蓝城来建他们的保障房。”
更大、更有意义的事业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说:如果人类考虑足够长远,就可实现更伟大之事。
而学历史的宋卫平,在人类美好生活的践行道路上,有着比常人深远得多的眼光和思考方式。
2014年,排名前列次以蓝城集团董事长身份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宋卫平这样说道:“五十知天命,天命也可以看成使命,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城市化、美丽乡村的建设,我认为还有30年可以发展。”
为全国的低收入人群和农民建保障房,成为农民家庭出身的宋卫平心中更大、更有意义的事业。
△宿迁保障房项目
在企业解决了生存和温饱问题之后,蓝城更注重的是如何让社会变得好一点、城市变得好一点、客户满意度高一点、员工满意度高一点。
这些年来,从排名前列代“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居住保障,到“从教育、养老、社交、文化、健康、物业管理等多方面切入”的生活保障,再到“运用特色小镇建设思路进行安置区建设”的产业保障,直至如今“逐步倾向对文化挖掘与保护”的文化保障,蓝城为了契合原住民日益升级的美好生活需求,已完成四次保障房升级。
给年轻人留未来
在宿迁安置房的如潮好评中,令蓝城最欣慰的是松张口村村民张延龙的肯定:
“原来我住老家的时候,女儿过年都不回来,叫我上她那过年,现在不同了,从入住到现在已经回家三趟了。”
△宿迁保障房项目
乡村振兴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房子代建。
同样是2014年后,与中国一海之隔的夕张生育率降为触目惊心的零。
有旅者在日志中说道:夕张的夜晚,总像在飘黑色的雪,就像煤炭烧尽的灰烬。
评论家说,夕张衰亡的真正原因,是没给年轻人留下未来。
在宿迁安置房建设中,宋卫平就如何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回乡安居乐业,召集过蓝绿体系内的八个设计院开过动员大会,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聊至乡风文明。
△宿迁保障房项目
归属是排名前列个共识:在海外的余光中晚年给自己好友写信说:夜间一旦听到蟋蟀叫,就总觉得是自己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对于重土安迁的中国人而言,时代给予的疲累与无奈,终究还是需要故乡来抚慰。
攥住乡愁的这根绳,蓝城在建设安置房时,总会在有限的预算里,专门为当地农民设计符合他们生活习惯的小型活动场所,如集会广场、商业街、村礼堂、乡贤馆。蓝城期望,每一位原住民,都有从故乡出发的勇气,亦有回归故乡的地址。
△宿迁保障房项目
归属之上,产业是关键。在以小镇思维运营安置房的蓝城的倡导下,宿迁农居房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生长、生命”渐渐成长为生生不息的聚落,蓝城期待,与政府、原住民三方合力,让农民与土地,村民与村民,乡村与未来都找到最安然的姿态。
民生如笔,落重千钧。
王阳明曾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从“爷爷工程”到“八个设计院”,在蓝城代建的这些年,传奇的故事喧嚣又吸睛,但越是传奇,初心却越单纯如童话。
对于蓝城而言,无论是安置房建设还是理想小镇,他们所求的,从来不是什么史诗。
像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惟尽力而已。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