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房企多元化的“20条警示”

潍坊搜狐焦点 2021-01-22 09:32:3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5年内房企转型成功基本是“伪命题”

文|潘永堂

专注地产还是多元化?如何选对第二曲线?如何稳稳的转型成功?这是近3、5年房企掌舵人反复思考的战略命题。为此,老潘结合众多50强房企战略与多元化访谈,总结出20条实践经验。

警示1 大数据统计:80%多元化转型是失败的。

之所以用“”警示”二字,是因为国内国外、360行业来看,多元化转型多以失败收尾。

老潘强调排名前列个警示来自麦肯锡统计表明,全球企业80%的转型是失败的。有趣的是,所有企业开始转型时都认为自己是那成功的“20%”。

警示2,从“去地产”到“回地产”,万科、万达、朗诗用事实提醒:房企“别乱转型”!

这些年万科、万达、朗诗等去地产化折腾5到10年后又反过来强调回归地产主业,这是多元化先行者5年操盘学费后的“结论”,这个结论,很重要,很值钱!比如万达早期撕掉地产商标签,如今又回归地产开发,冲千亿,比如朗诗早期轻资产去地产,如今又更名回来朗诗地产,比如万科白银时代强调不要提我们万科是开发商,而多元化6年后又战略上强调“收敛聚焦地产主业”。

相对而言,房地产还是香的。

老潘也提醒,不要盲目以为“多元化就是房企下一步战略突围的解药”,答案也未必。这就好比林中和吴建斌两位大佬提醒,住宅房企没有5000亿规模,别全面转型。

警示3,企业成功是小概率,多元化成功是“小小概率”。

专业化PK多元化是个西方企业界的老命题了,其实专业化与多元化,其实没有孰好孰坏,更多时候要看清各有利弊,一种与企业阶段匹配的选择而已。

专业化适合小而美企业,容易建立产品壁垒,产品溢价,但专业化也有市场风险,当一个产品出现换代或颠覆式替代品,专业化就会遭遇致命风险,比如蒸汽机被取消后,你蒸汽机再好再专业也没用,比如相机手机取代柯达,比如苹果取代诺基亚……小而美很多都直接变成“小而没”。

多元化有必要,但风险重重。单一企业成功其实都是小概率事件,多元化企业成功更是“小小概率”事件。

你地产干了20年都只干出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你凭什么进入陌生行业0起步你能做到排名前列、二梯队?当然也侥幸有,但是太小的概率,但一家企业不能这样战略选择。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比如巨人集团史玉柱反省其四大失误之一就是盲目追求多元化投资。

昔日巨人集团涉足电脑业、房地产业、保健品业等行业跨度太大,新领域并非其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使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最终导致财务危机,因为仅仅数百万流动资金不足而一夜驾崩。

警示4,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专业化做透就不错了。

多元化与否,与企业规模有关系。

其一,中小企业的选择就是“专业化”,到适当时候可以拓展国际化业务,专业化、小而美的企业在欧美日本多了去了。比如德国一家铅笔公司供应了世界上80%的铅笔,日本这样的小而美百年企业也很多,就是一个小单品,祖孙三代人,全球市占率始终做到50%甚至80%。

其二,大企业多元化成功打法也有2种。

排名前列种类似是在区域内做到非相关多元化,比如李嘉诚长江集团在香港的商业成功,比如胡葆森在河南建业的多元化成功。

第二种类型是在全国范围内较好选择围绕产业链的相关多元化,突出主业,而其他支柱产业成为细分市场数一数二,否则不轻易做。比如万科就是如此。

警示5 5年内房企转型成功基本是“伪命题”

摘自:地产总裁内参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